黃美嬌特聘教授:勇敢做自己
分類:女力刊物
發佈日期:2022-06-08
附件:

黃美嬌特聘教授:勇敢做自己

文/圖:黃美嬌    網頁編輯:張萬珍

 

編按:本篇原刊登於科技部工程司能源學門【能源學門通訊2022年3月號,P.4-9】,

感謝能源學門及黃美嬌特聘教授同意轉載。

 

和畢業生合影

 

簡歷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機械所 博士

研究領域:紊流理論、計算流體力學、熱電科學

 

 

接到學門召集人的邀稿,心中相當忐忑,因為作文向來是我最弱的科目,一路求學過程最怕的就是國文老師,同時學術上自己也沒有建立過什麼豐功偉業,實在乏善可陳;然則召集人是我臺大機械與Caltech的學長,長久以來, 對我照顧有加,怎麼說,也得硬著頭皮接下邀請,努力尋找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檢點是否有堪用的經驗值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在召集人的鼓勵與建議下,最後決定與大家分享我的職涯心路歷程與身為職場少數性別的心得。

 

當年我是不甩社會觀念,堅持念機械系的,愛的是用針筆一筆一筆手畫的機械製圖與敲敲打打的工藝技術,工程圖的工整線條我感覺特別地美。可惜在那個年代,女生只能上家政課,中學學校工藝大樓門前的「女賓止步」門牌,拒我於千里之外。所以我立志去大學念機械系,老天爺給我活潑外向的個性,自不會讓性別阻止我追求夢想。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我遇到了「喜歡不等於擅長」的不幸,固然覺得畫圖很好玩,可是手殘沒天分是事實,總是畫不出平行線、畫不出垂直線,還要被嘲笑「用了丁字尺?還畫成這樣?」,好傷啊!有時我也在想,若晚幾年出生,都用電腦畫圖了,或許現在會有不同發展方向的我?

 

山不轉路轉,人貴自知,何況天生我材必有用。還好機械系還有大量的數學,仗著數學與邏輯強,修起課來事半功倍,拿了四年的書卷獎第一名,還加入田徑校隊,贏得大專運動會乙組金牌、銀牌,建立了自信,也闖出了名號。憑著這些表現,幸運地拿到Caltech的入學許可與獎學金,來到熱流科學世界第一的學術殿堂。這一路我是幸運的,除了堅持做自己,多數同學也都能接納我這唯一的女同學,課堂上少數幾位外系授課教師的揶揄與勸退,真是干卿底事?他人的閒言碎語,我不在乎,誰也奈何不了我。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也為自己負責。雖然男女確實有別,孤單寂寞的時候很多,但選擇自己所愛,享受專業上的成長喜悅,一切都值得,而且我還非常幸運遇到兩位疼愛我至深的學姊,常在我無處可去的時候,陪伴我、收容我、給我溫暖,由衷感激她們,至今我們還會常常聯繫,相約出遊踏青。所以總地來說,我的大學生活是快樂而知足的,並沒有外人所想像的適應上的困難或辛苦。

 

在Caltech念書更是享受,優異的師資與同學,豐富的資源與漂亮的校園,因為學校小,老師們熟悉每一位學生,除了生活上的關懷,也不吝適時提供指導,並不區分是否是自己實驗室的學生。雖然我學籍上是機械系的學生,指導教授卻是航太系的,校內還有好多系所老師都從事熱流研究,可以到處聽課,到處聽演講,指導教授也給我極大的自由度去探索自己的研究,還讓我有機會學習並使用NASA內部專用的程式語言與編譯器,送我到不同地方受訓,幫我預約紊流大師去請教,真的是一段很快樂收穫滿滿的求學生活。研究所第三年,機緣巧合下推導出一個新的紊流解析解,驚艷指導教授,立即要求投稿 Physics of Fluid期刊,據指導教授所述,該文章得到極大回響,不僅 reviewers回饋落落長的意見,連editor也忍不住親自閱讀並回饋意見給我們,真是超開心的事。

 

然後隔年我就畢業了,開始接受現實殘酷的挑戰!

 

畢業時剛好遇到經濟不景氣,當時很多人在國外失業回臺灣搶工作,臺灣也是人事大凍結,一個教職缺常是好幾百人在爭取,找不到教職的我選擇先到中研院做博士後研究,兩年後幸運得到機會回母系臺大機械系任教。好玩的是,當時立法院即將卻尚未通過助理教授之職級,臺大要求新進老師必須先當一年講師,而後才改以副教授聘用;而我在當了半年講師後,立法院通過了助理教授職級,於是學校立即改聘我為助理教授,雖說我的升等之路因此多了一個關卡,我卻也因此擁有了所有級別的證書(助教、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全套),也是一項特色紀錄呀!殘酷的挑戰出現在最重要的研究方面,做博後時,我已開始困擾自己研究的定位,很多人都說我是做模擬研究的,但我自己覺得更多時候在鑽研解析物理現象,其實並不是那麼擅長模擬技術。回到母系任教後,困擾更大,因為紊流研究過於繁複深奧,數學又多,所需計算資源又龐大,我在Caltech已進行512顆CPU的平行運算,畢業時美國有些實驗室已建立上千顆CPU的平行電腦,而國內當時卻還無類似設備資源。同時國內學術風氣也轉向務實,有些教授還常把「數學無用論」掛在嘴邊,這使我收學生產生極大困難,指導學生經驗尚貧乏的我,更是不知如何帶程度不同的學生。同時期我結婚生子,在娘家無人可幫忙、公婆年紀老邁無法幫忙下,先生又在另一個城市工作,且經常出國,自己也放不下小孩,不願24小時把小孩放在保姆家,於是人生真真是進入了黑暗時期。自己也不知怎麼渡過那個階段的,那個年代,沒有育嬰緩衝期,連生產都要自己找人安排代課,對年輕老師也不那麼友善,總是說年輕人尚未有貢獻,無權要求東要求西。一片慘澹下, 我沒做出什麼成績,外界批評聲音不斷,我也只能反躬自省、積極尋求新的出路。於此刻,我體悟到自己要先願意改變,了解大環境的需求,接受新的知識領域,都說情商比智商重要,人要為現在、為未來不斷持續努力,而不能固執於自己理想的烏托邦。

 

2002年在臺大應力所王安邦教授的邀請下,參與一個工研院的委託研究計畫,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熱電科學。原本在紊流的世界裡,突破本就很難,在人力或電腦資源不足下,更是雪上加霜;換了一個研究領域,突然發現自己的理論分析能力正好發揮,一篇探討Thomson effect的理論分析文章,成功刊載於傑出期刊上引起廣大注意,因而領悟到把握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勇敢伸出觸角,探索並挑戰新領域,世界其實很開闊,紊流有機會再回頭。2005年第一次參加國際熱電學術研討會,更深入了解這個領域當時的發展情況與瓶頸,進而走入微觀熱傳的知識領域中,雖然仍有很多數學推導與程式設計,但奈米科技總算能吸引優秀學子願意與我一起學習前進。數學不是無用,很多的突破靠的是理論的引導,就像奈米技術在熱電領域的蓬勃應用,就啟發自MIT兩篇純理論分析的結果。同年在工科系許文翰教授的鼓勵下,接下中鋼鋼胚加熱爐的產學合作計畫,第一次試著走出理論的象牙塔,走進紅塵世界。2007年在應力所楊照彥教授再三鼓勵下,我再接下經濟部訴願委員會的挑戰。訴願會委員一半是法律背景,一半是技術背景,雖說是技術委員,但相關法律不能不學,雖說主責專利訴願案,但其餘經濟相關的訴願案也要了解評判,行政程序法、訴願法、專利法、商標法、公司法、溫泉法、土石採取法、工廠管理辦法、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等等,立法精神與第一線公務人員執法的困難,證據的蒐集與證據力的判斷,樣樣都得學。剛開始每個星期一次的大會對我來說次次都是震撼教育,資深委員認真教,我也很認真學,何其有幸,不必繳束脩,每星期都能聽到幾位大師的實例開講,心中滿滿的感恩啊!那些年,一年至少要看四、五百件國內外專利說明書,發明創造與學術研究性質迥異,卻是相互呼應,看過種種發明巧思後,最大的收穫是自己的創意空間從此也放大了,「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從此成為我的座右銘。此外,當時訴願會主委正直有擔當的作風,令人由衷心生敬佩,讓我也愈來愈清楚生活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之後的日子愈來愈忙碌,產學合作與政府單位的審查邀約愈來愈多,有SBIR、CITD、ITAP、SITI、能源局業界能專、法人科專、節能標杆等等,到今年淨零碳排如火如荼的規劃審查,透過這些產學合作與業界研發計畫的審查更多了解產業技術發展現況,甚至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深入工廠去參觀完整的製造流程,從學者的眼光觀察生產線上的能源使用情形,處處是熱力學、流體力學、熱傳學的影子。知識談論的再多,能派上用場的成就感是最感動人的,同時也成了教育學子最好的應用教材,而且我所看到的並沒有所謂的產學落差,較多的是懂不懂得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工業產品設計或製程上。這世上沒有「知識有沒有用」的問題,只有「知識會不會用」的問題。我的研究也從100%的基礎研究轉換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各占一半,有發掘新知識的驚喜,也有解決實務問題的成就感,雖然研究過程多數時候總是撞壁,持續努力,總有頓悟、柳暗花明的時候,不能輕易放棄。

 

身為職場少數性別的一員,容易得到注意,所以也容易得到表現的機會,但也失去了保持低調的權利,行為表現很難不被放大檢視,時常得小心翼翼,好處也有,壞處也有,自我認知很重要。會成為少數族群,其實也代表一個明確的選擇,必是出自於心中的喜愛而來,既然如此,做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自己先要肯定,別人的肯定心存感激,別人的漠視則是對方的損失。年紀愈大,愈是體會到掌聲與冷言冷語總是同時存在,其實無關性別。因此我更願意把握每一次到來的機會,認真做事,認真學習成長,其他的隨緣自在。從事理論研究也是這樣的,曲高未必,和寡一定,走出象牙塔時,如何將別人眼中的弱點轉為優勢呢?從繁複嚴謹的數學解析與模擬研究累積的基礎,面對複雜的實務系統,過去的研究經驗幫我能快速抓出關鍵現象與關鍵因子,進而簡化模型,推導半經驗模型,藉以有效率完成參數探討,迅速找到最佳參數,最後再回頭以模擬來驗證簡化模型的準確性與有效性,這成了後來我主要的研究主軸了。其實頂有意思的,簡易好用的模型背後受惠於複雜數學的理論推導與融會貫通的物理知識,學術的價值與應用的價值得以相輔相成。

 

和實驗室學生出遊踏青

 

最後總要談點能源,因為召集人有交代。2050淨零碳排,國家大事格局大,我真不太懂。但我覺得學術界的責任總是該認真努力研發新能源,不管是哪種能源,都值得去研發,一旦成功,就能造福人類。高效率的新設備或低能耗的新技術也是值得開發,產業界與學界可以共同努力,我相當認同能源局的一句宣傳語「最好的能源就是節約能源」!不只是能源要節約,地球資源也應該要節約。換印表機能不能不必換碳粉匣?換手機能不能不換充電器?能回收的資源總要回收再利用,循環經濟不能再重要了!有人說Covid-19是地球免疫系統對人類破壞的反撲,應該也是到了人類該好好反省的時候了。牛年歲末,願新的一年否極泰來,人們有覺醒,與地球重修舊好,兩相安好,眾生平安。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