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推展中心
電子報
科技部工程司醫學工程學門_徐善慧特聘教授:學如逆水行舟,非常快活
分類:學門采風 | Featured Scholars
發行期別:
發佈日期:2021-08-30
附件:

科技部工程司醫學工程學門

109年度及106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得獎人

 

徐善慧特聘教授:學如逆水行舟,非常快活

 

文/徐善慧   圖/劉紫菱  網頁編輯:張萬珍

 

徐善慧特聘教授

 

簡歷

姓名:徐善慧

最高學歷: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1992)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    特聘教授    2013/8~至今

國立臺灣大學    綠色永續材料與精密元件博士學位學程  主任    2016/8~至今

國立臺灣大學    醫療器材研發中心    副主任    2015/4~至今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  日本國際奈米結構研究中心(WPI-MANA)  客座學者    2017/10~2021/9

國立臺灣大學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    所長    2014/8~2020/7

國家衛生研究院  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    合聘研究員  2016/1~至今

國立中興大學    生醫工程研究所  兼任教授    2007/8~2016/7

國立中興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2007/8~2009/7

國立中興大學    中興大學組織工程與幹細胞研究中心    主任    2003/8~2009/7

中原大學    醫學工程學系    副教授  1992/8~1994/7

 

研究專長

1. 合成抗發炎之新型可分解聚胺酯生醫材料。

2. 開發具有組織修復功能的可分解高分子,包括聚乳酸、殼聚醣及聚胺酯之水膠及自癒合材料等。

3. 研究幹細胞(或癌細胞)與高分子基材的交互作用,透過殼聚醣或聚胺酯材料之設計,使細胞聚集移動成為

    細胞球,有助於提高幹細胞幹性,或能模仿癌症微環境。

4. 發展水性3D列印材料、細胞列印墨水與自癒合水膠犧牲層材料。

 

 

學研生涯分享

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臺大化工系,開始接觸高分子材料,隨後進入臺大材料工程所,研究可溶性聚乙烯醇高分子薄膜的表面修飾。碩士畢業後,於同年至美國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研究可分解生物高分子凝膠。畢業回國後,即於1992年至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系任教,參與醫工學門專題研究,後因生涯規劃轉任至中興大學化工系及臺大高分子所。目前除擔任臺大高分子所特聘教授一職外,同時也擔任多個學會理、監事、期刊編輯及審查委員。教研方向則持續朝向生物醫學及工程跨領域,並從事高分子生醫材料的合成與開發。希望能依據現今醫療情況所需,開發各種類型的醫療器材與相關技術等,並發展出更多創新的生技醫療產品。

 

目前,我的主要研究項目為:綠色可生物降解水性聚胺酯、智能性水膠(如自癒合、刺激響應及形狀記憶材料)、永續加工技術(如3D列印等)和細胞三度空間自組裝技術等。目的在於發揮材料的智能性及功能性應用於客製化3D列印、精準醫療與組織修復。希望能解決現今醫療的問題,以及提供重要的可行方案。相關研究簡述如下:

 

1. 生醫用水性聚胺酯彈性材料(Development of water-based “Nanoelastomers”):

我們的研究團隊,約十年前發展環保綠色製程與可調控分解特性的水性奈米聚胺酯,並經由調整合成,賦予其形狀記憶與抗發炎等特性。此新型生醫材料可作為醫療器材或組織再生支架。

 

2. 神經修復相關材料開發(Biomaterials for neural repair):

同時我們也開發具有神經等組織修復功能的可分解高分子,包括聚乳酸、殼聚醣及聚胺酯之水膠及自癒合材料等。這些材料功效可用於修復因意外傷害或身體疾病所導致的周邊神經損傷。

 

3. 幹細胞與生醫材料交互作用研究(Stem cell-material interaction):

此外,我們亦研究間葉幹細胞(或癌細胞)與高分子基材的交互作用,透過殼聚醣或聚胺酯材料之設計,可增加細胞的聚集移動而成為細胞球,在幹細胞有助於提高細胞幹性,在癌細胞則能模仿癌症微環境。此系統可作為再生醫學或藥物篩選的平台。

 

4. 3D列印與組織工程(3D printing and tissue engineering):

而在應用研究方面,我們發展水性3D列印材料、細胞列印墨水與自癒合水膠犧牲層材料,應用於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這些材料具有軟骨、氣管、心臟或神經組織再生的潛力。希望未來透過3D列印技術,打造出替代組織,讓一些組織器官受損的病患能受惠,並應用於組織的修復、替換與重建。

 

 

 

圖一、實驗室團隊成員製備高分子材料

 

  

圖二、實驗室團隊成員執行分子生物實驗

 

延伸閱讀:

徐善慧教授榮獲第26屆東元獎專訪:

做出產品,造福社會—追求務實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