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推展中心
電子報
科技部工程司航太暨熱流學門_蕭述三講座教授:堅持初心、熱情工作、誠信待人、與人為善
分類:學門采風 | Featured Scholars
發行期別:
發佈日期:2021-09-06
附件:

科技部工程司航太暨熱流學門

109年度及106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得獎人

 

蕭述三講座教授:堅持初心、熱情工作、誠信待人、與人為善

 

/蕭述三        網頁編輯張萬珍

左圖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晉見總統

右圖為第一次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頒獎典禮

 

 

簡歷

姓名:蕭述三

最高學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機械工程學系博士

 

經歷(部分)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講座教授,2021/8迄今

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2019/2迄今

教育部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2021/1迄今

科技部能源學門召集人,2020/1迄今

經濟部訴願委員會委員,2016/1迄今

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2006/1-2021/7

國立中央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執行長,2018/2-2019/1

國立中央大學研發事務副院長,2017/8-2019/1

國立中央大學副研發長,2014/2-2017/1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系主任,2010/8-2013/7

Executive Editor of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SCI Journal), since 2013

 

研究專長

  • 機械熱流
  • 能源科技
  • 顆粒流與粉體科技
  • 環境力學

 

 

學研生涯分享

 

學習歷程

從小到大,唸書上學都算順利;大學畢業,似乎自然而然就是要出國進修,當時對國外教育及體制一無所知,懵懵懂懂申請學校,就依照當時看到的美國大學機械領域排名照著申請。申請成果算是順利,其中有一所我一無所知的學校:Caltech也給我I-20。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特別詢問幾位教授後,才知道Caltech絕對是首選。回顧過去,我慶幸當時選擇了這個小而美的學校,引領我進入學術殿堂。Caltech的學習,讓我最深刻的體認是,學習應該是要學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解題。

 

研究領域

在Caltech研究,主軸方向是熱流領域的顆粒流動。回國後就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這個大方向的主題,我一直堅持,沒有放棄。我持續深耕,並發揮基礎研究之工程應用,這二十餘年重點發展包含顆粒流基礎學理與創新實驗量測技術、中高溫淨碳技術/淨煤與生質物氣化技術、大地工程、顆粒運動機制、金屬積層製造設備開發與其他工業相關應用技術等方向。

Professor Hutter來訪與實驗室合影

 

有時覺得機緣蠻重要的,在某次巧合的學術接觸,德國達姆科技大學(TU Darmstadt)的Professor Hutter教授找我合作,間接從臺大應力所老師得知,他是國際知名的地質物理力學的學者,後來承蒙他推薦,獲得德國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榮譽,2003年至德國與Prof. Hutter合作土石流與崩塌機制相關研究,開拓出學術與應用兼具的研究方向,這是我學術生涯的新境,對後續國際視野及合作,相當重要。

 

顆粒學術領域相關圖片

 

2006-2007年利用教授研究休假期間,回到母校Caltech,與我博士指導教授Prof. Melany Hunt合作。剛好那時NASA-JPL(噴射推進實驗室)找Prof. Hunt討論火星任務利用抓取土星上的石礫碎屑偵測了解其特性。其設備牽涉了粉體震動、靜電等問題。剛好他們查到一兩年前我的一篇期刊論文,可以應用在這個實務議題,因此,我那一年就全力involve了JPL的任務,這一年藉由與國際先進太空研發單位合作,了解最新科技及團隊運作的重要性,這也是當初沒有料想到的機緣。

2017-2020年因為本人對於粉體技術應用的發展,中科院邀請本人發展金屬積層製造粉體回收再生系統,整合於中科院航太級大型金屬積層製造設備。該項粉體回收再生設備已獲臺灣及美國專利,並已建構於中科院園區,目前亦進入商業化應用。這四年與中科院合作經歷,深刻體會國內產業技術自主發展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金屬積層製造粉體回收再生系統

 

猶記得,1993年回到國內,剛好有一位臺大老師郭景宗教授找我合作流動式顆粒床過濾器的技術研發,這個過濾器特點是可以針對非常高溫的氣體(500℃以上)進行高溫除塵,可用在煤炭氣化或生質物氣化之合成氣除塵。當時因為也對此項技術堅持,後來應用到能源國家型計畫一、二期有關於淨煤減碳主軸技術開發。當時團隊從發電上游端整合到發電/合成物系統,是一項非常龐大的計畫。這項計畫也跟中鋼、永豐餘、中華紙漿等大型公司合作,以展現工業發展、能源開發及環境友善的永續經營概念,當初更規劃至花東地區甚至全國的能源教育園區。同時並進而促成國內設立第一座商業用MWt級氣化爐設置,落實淨煤氣化技術本土化,加速煤炭淨化技術的發展,提供國內氣化廠具經濟效益的選項,達到系統效能增加、降低二氧化碳與PM 2.5排放、建立生質替代能源,及促進能源區域整合應用等效益。

不過,很可惜,因為減煤趨勢,政府在後續綠能推動規劃並未繼續,其實,這也造成了現在淨零碳排放議題上的一大問題,尤其在負碳技術發展。危機也是轉機,我們的團隊技術轉換同樣可以用在生質廢棄物氣化技術上。我們持續開發,並在後端結合了微電網、電池熱插拔等技術,讓整體系統更有商業競爭力。同時更將完成100 kW農廢生質物氣化發電系統,並結合30 kW微電網系統示範場域之建置。這個計畫的產學合作方更包括了與中興電工、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隆盛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的合作。

近年帶領綠能科技整合計畫架構圖

 

我的研究及相關計畫,多在機械熱流學門,幾項與能源相關大型研究計畫則是藉由能源國家型計畫或綠能推動計畫取得資源。我也很幸運,兩次從熱流學門推薦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並獲邀請擔任能源學門召集人,這對我都是莫大的肯定。

 

人才培育

我到中大還沒幾年,也是因緣際會,被找去跟幾位資深教授共同執行科技部技術創造力的先導試驗計畫。我本身並非做設計,但要去教創意設計,也讓我闢出一條不一樣的路。這項教學課程延伸到科教研究,我與幾位學習領域的教授合作,我們做出了非常獨特的創意學習鷹架及網路學習介面,當時獲得不少獎項,也深獲學生及學生後來的雇主好評。

基於以上經驗,後來參與許多跟科教有關的研究或開發。在能源國家型計畫時,和陳斐卿老師及鳳鳴國中十幾位老師合作,建立節能減碳許多生活教材。後來,有機會在本校陳志臣教授邀請之下,參與推動教育部能源人才培育計畫(兩期8年),並在全國設立了約10所資源聯盟,推動課程模組及特色實驗室;並向下紮根於中小學。

今年,承蒙教育部邀請,規劃並推動「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計畫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培育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為最重要目標,除持續深化創能、節能、儲能人才培育外,更強化智慧聯網、能源管理、微電網、淨零碳排等綠電技術等相關教學實務實作推展,以培育具跨域多元科技整合能力之綠電人才。更重要的是,計畫呼應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亦導入環境、經濟、金融、法政等人文社科跨域議題,促進各級學校師生對臺灣能源發展與現況具有較整體性的認知,以提升其能源素養與對能源議題之思辨能力。

由於深切體認培植人才之重要,我也在中大爭取教育部資源,先後在學校建立產業設備(光電半導體設備)人才培育中心(後轉為智慧製造人才培育中心),滋養工業4.0和設備聯網相關領域新血。近期並執行教育部苗圃計畫,栽培Design Thinking跨域思惟人才。

 

未來目標

因為目前協助一些單位有關能源發展及淨零碳排技術審議的工作,深覺技術發展重要,而相關教育深耕更為重要。因此,未來研究上會繼續朝減碳技術去努力,尤其期望能結合產業,將學術作實際應用。而在教育及人才培育方面,則期望藉由教育部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推動大專對於智能化綠能技術的培養,及中小學生對於能源知識的了解。教育人才,永遠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