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都市

建築研究領域之簡介

一、前言

  建築與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由穴居、茅舍乃至現代化的科技建築,除了講究材料、構法、型態、風格、功能、美學、量體之外,更重視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在工程技術方面,已由蠻荒時期藉助於獸力、人力及自然材料作為工具,發展到現代化的捷運系統、高速公路、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水力、火力、核能發電、超高層大樓、購物中心、展演廳、學校、大型休閒與商業建築、智慧型建築乃至現今以生態、環保、安全為導向的綠建築、生態工程、防災社區與永續都市等理念所構築的生活環境與建物,相關領域的研究日新月異與時俱進。建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整合型的學問,所牽涉的專業涵蓋了工程與人文的不同領域,不僅提供人類遮風避雨與一切活動的場域,也因之蘊含與記載了人類文明進化的活動歷程,充分反應了當時的文化內涵、社會脈絡與經濟活動,更融合了生活紋理、生態環境、工程技術與藝術美學。這也是為何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裡,考古學家們仍經常能從歷史建築與挖掘出土的遺跡,探究出當時的社會發展、生活方式與文化背景。

 

  本文目的期望藉由瞭解建築的特性、過去研究成果、未來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挑戰,建議未來建築研究領域發展方向與規劃重點。本文內容首先介紹建築的整合性特色,繼之歸納台灣過去建築研究領域的成果,再者立基於過去研究成果的延續,參酌目前影響台灣建築研究發展的趨勢與挑戰,最後提出如何聚焦台灣本土建築的自明性,規劃未來可能進行整合性和長期性的發展方向與規劃重點。

 

二、過去建築研究領域的成果

  為了符合建築領域的專業需求,一般而言,學校建築教學在空間的規劃設計上,大致包含家具、室內、建築、庭園、鄰里、社區、都市及城鄉環境等不同的尺度範圍。在專業知能的啟迪上,包含造型藝術、規劃設計、園藝景觀、美學經濟、營建結構、建築物理、環境控制、建築設備、施工構造、營建材料、經營管理等知識與技能,融合了人文、科技、藝術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是以,從過去建築研究領域的成果觀之,兼具了配合學校教學需求、社會業界期待與國際研究趨勢;內容從微觀到宏觀,多元而有序,包括重視建築歷史保存與再生、構造與材料、規劃設計與工程技術的應用與管理,注重結構工程設計之經濟、安全與工程技術之實用、美觀、舒適與在地人文特色,也強調生態、防災、風險管理、人文景觀、社區營造、環境行為、電腦資訊及互動媒體的應用。歸納過去建築研究的成果大致臚列如下:

  • 古蹟及歷史建築的保存、修復與再生
  • 建築與都市整合規劃設計能力的提昇
  • 建築與都市安全防災能力的強化
  • 開發創新建材與構造及施工技術的提昇
  • 城鄉居住環境之健康品質的永續經營
  • 建築產業競爭力及工程技術的提昇
  • 建築防火安全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 智慧型建築自動化環境與資源評估
  • 建築物地震災害防制能力的提昇
  • 環境行為與建築使用、評估與計畫
  • 環境控制、建築物理與設備的評量及應用
  • 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品質管理作業研究
  • 建築實務、管理法令及建築技術規則相關研究
  • 建築環境美學經濟與造型藝術的整合與推廣
  • 電腦應用、互動媒體與建築設計的整合與應用
  • 社區營造與都市再生的規劃設計與推廣
  • 綠建築與永續環境科技的研發與應用
  • 綠建築與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與應用

 

三、未來建築研究發展方向與規劃重點

  現代的都市活動不但多元而且龐雜,建築環境也在多方競逐下,百家爭鳴。一般而言,好的建築要能與周邊的環境融合,且能完美呈現出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意涵、科學技術、社會倫理、藝術美學、宗教信仰、政治經濟背景與哲學思想等綜合體。建築是人民幸福生活之所依,也是宜家、宜業之所在。近年來由於全球環境變遷,經濟與社會的轉型,台灣建築的發展也無可避免地面臨了必須順應趨勢與挑戰。是故如何強化建築因時因地制宜,順應環境的互動互補,必須深切反省我們對於過去既存環境的作為,並思索如何善待現在與因應未來環境變化所需的新策略,以作為未來建築研究發展方向及規劃重點的參考。經探討未來趨勢與建築環境面臨之重要議題及挑戰如下:

 

1.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衝擊

未來整個地球氣候變遷將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都市化地區的建築及土地使用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建築設計與都市規劃的調適策略為何?如何掌握及因應全球環境變遷之衝擊,建築物可以如何友善環境以降低對環境的負面衝擊,甚而有積極的改善作用。複合災害的頻繁加劇對人的生活造成巨大衝擊,如何掌握環境災害資訊及預警,運用科技研發減災避災的建築或社區環境?

 

2.科技進步與網際網路化:

資訊與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網際網路及雲端科技的日新月異,產業的創意創新及各類新材料的研發,都將造成環境行為、生活模式、產業發展與基礎建設的改變,除了對都市結構產生變化外,對建築的結構、設計等亦具相當關鍵性之影響;由健康住宅、閒置空間利用乃至智慧型都市的需求,能否有新產業的創造?如何提升建築產業與都市競爭力?

 

3.生態環境與永續建築經營:

由於都市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經濟市場化、產業科技化與文化多元化的結果,造成人類生活環境的過度開發、都市熱島效應與建築耗能的惡化。為降低進口能源依存度,並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能,如何充分考量環境容受力,配合環境保育推廣綠色能源,以永續建築的經營觀念來看待生存的環境?

 

4.社會走向高齡化:

台灣人口由於結婚率及生育率的下降,人口成長趨於緩慢,造成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如何宏觀調整人口、產業、教育、勞動、醫療安養等公共服務與設施設備政策外,如何以人為本,將通用設計融入建築,創造友善環境以建構全人化社會?

 

5.合乎時宜的法令與配套措施:

因應環境變遷、都市轉型與建築技術的提升,如何能與時俱進檢討建築計畫,研議新的法規或修改不合時宜的條文以提升規劃設計品質?如何釐清建築法規與都市計畫法系及土地法系之間的競合問題?單一建物的安全如何等同於社區或都市的安全?對人權的尊重、私有與公共利益的準據,如何值得信賴?

 

  根據以上的議題及挑戰,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個研究方向,第一是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引發複合災害對建成環境的影響與減災措施的研究。在方向上宜整合建築與都市規劃專業,將環境容受力與環境適宜性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與土地利用規劃,藉由災害潛勢分析對災害衝擊進行影響評估,提出建築環境、土地利用與公共服務設施之調適措施;評估多種災害同時或接續發生之情境,進行複合災害之防災研究,並結合災害風險評估、空間規劃與災害防救資訊之整合技術研發。為了確保人類之生存得以免於災害之危害,各種防災的課題也將成為建築研究關注的重要課題。

 

  第二是如何以永續建築來經營生存環境的研究。在方向上其內涵宜包括增進生活福祉的健康建築及降低社會衝擊的綠建築,以及合乎節能及資源再生原則的既有建築物再利用。如何整合永續發展與歷史保存的觀念,追求永續建康生活環境與保護文化資產的兼容並蓄,使老建築再利用與舊城區的保存維護受到關注,且能因應對於安全、健康、舒適、減廢、節能、生態、環保等需求條件,認真思考國際保存維護之真正意義及其實務操作;如何以通用設計融入建築與都市環境設計,打造高齡友善的都市,展現設計對社會、文化、經濟及生活環境的包容與關懷;如何配合高齡化、資訊化、多樣化、國際化等社會環境變遷,以文化創意及創新科技營造新的生活環境,以互動媒體、數位技術、奈米科技及創意產業結合應用於建築研究;另外就建築的量體形式、物理環境、區位配置、結構系統、構法、建材與基地氣候等對策,皆必須合乎綠建築的永續性精神,而且建築基地所在的更大環境範圍,也應該要符合都市規劃的永續性原則,這些都是未來建築研究的努力方向。

 

  根據建築研究的可能方向,未來建築研究的規劃重點,除了需兼顧學校教學與社會推廣需求外,也必需審視國內產業發展、經濟轉型、社會脈動與業界需求,衡酌國際研究趨勢,充分配合國家整體發展政策與科學發展方案。基本上,對於未來建築研究的規劃重點,仍將以過去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配合前述研究方向,聚焦台灣本土的自明性為前提,進行跨國、跨區域、跨部門、跨專業的整合性和長期性的研究。以建築領域為平台,結合下列相關的學門或領域:人文學科的文化、歷史、社會、法律、藝術與休閒,規劃設計學科的都市計畫、工業設計、商業設計、視覺傳達、空間設計、互動媒體與文化創意設計,管理科學領域的資訊管理、交通管理、企業管理,醫學領域的環境醫學、公共衛生、微生物學科、行為醫學,應用科學領域的機械、電機、資訊、水利、土木、營建、造船、航太工程、環工、測量、醫學工程、微機電系統、光電科學等跨領域的合作研究。前瞻未來,建議建築研究的規劃重點具有下列的可能性:

  • 跨領域整合型的氣候變遷與建築防災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永續建築與生態都市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文化遺產保存與歷史建築維護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智慧型數位科技建築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創意都市與建築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永續建築經營管理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建築文化藝術與美學經濟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未來生活環境的前瞻設計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建築生命週期與節能創新科技研究
  • 跨領域整合型的通用設計建築環境與高齡友善城市研究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彭光輝教授撰稿